本报讯 (记者 张 昕) 1月12日,“新时代社会救助事业发展与社会救助立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主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会长林闽钢和分会副会长杨立雄、岳经纶、钟仁耀先后主持了上午和下午的专题会议。
郑功成在主旨发言中指出,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社会救助发展意义重大,因为它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基础性制度安排,肩负着维护社会底线公正和免除人的生存危机的重大责任。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各抒己见,围绕社会救助事业发展与社会救助立法工作进行深入讨论。他和与会者分享了自己的基本观点:一是我国社会救助发展成就巨大,但面临的挑战也很大,特别是发展理念仍然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进而影响到政策制定与实践。他强调,救助对象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这种适应性应当是同向发展。二是社会救助对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不断增强,但还不足以兜住底线,不时披露的极端个案表明缺漏之处仍然存在,应当检讨的不是政府的财力不足问题,而是观念与体制机制问题。三是作为政府直接负责的社保项目,社会救助需要有专业化的经办机构与队伍,这样才能使经办更有效率,并确保制度在运行中不出差错。四是当前的城乡差距依然偏大,对底线公正的调节作用发挥得还不够,需要研究社保制度促进社会公正还是固化群体差异的问题,并有鲜明的价值判断。五是目前救助法制的不健全,也导致了低收入困难群体预期不稳,亟待加快法制建设步伐。他希望学界在理念上能达成共识,进一步推动社会救助制度结构的优化,不断提高制度质量与效率。同时,搞清楚“雪中送炭”与“水涨船高”“锦上添花”的辩证关系,处理好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的关系。
在“新时代社会救助事业发展”主题会上,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等11位专家先后作了发言。
在“社会救助立法”主题会上,郑功成介绍了全国人大社会救助立法的计划与现实情况,同时阐述了两条不同的立法思路,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争取为立一部好的社会救助法做出有益贡献。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杨思斌分别围绕两种思路做了主题发言。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韩君玲等10位专家先后作了发言。
最后,刘喜堂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此次会议围绕社会救助发展、社会救助立法以及社会救助分会与民政部社会救助司的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未来社会救助的发展趋势极具启发意义。他指出,2019年民政部社会救助司的工作将主要围绕社会救助立法、制订社会救助综合改革方案、城市贫困兜底保障的政策、完善临时救助与特困供养制度等方面开展。同时,他希望与会学者今后开展研究工作时能够兼顾宏观性与微观性,研究内容更加精细化、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