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静 通讯员 杨俐芳
民政工作处在为民爱民第一线,联系群众最广泛、服务群众最紧密、解决问题最直接,是党和政府改善民生、服务群众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今年以来,市民政局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从最突出的问题着手,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强烈的使命担当、饱满的精神状态、昂扬的工作姿态,奔跑在高质量现代民政建设的追梦路上,谱写了一曲曲为民爱民的动人华章。
市民政局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批示和指示,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创新思路,主动作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争先创优的拼搏精神,锐意进取,推动民政事业持续发展。
老有所养 有质有量
养老服务,关系民生。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养老服务工作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新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品牌引领、试点带动、整体推进,全力构建省会养老服务新格局。
统计显示,2018年底,我市共有常住人口1031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94万人,老龄化率18.82%。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发展,养老设施陈旧、床位短缺的矛盾已很突出。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旧城改造“十大工程”的通知》,由市民政局牵头加快推进“补齐养老机构缺口”目标任务。截至2019年10月底,市内8区已完成新改扩建养老床位3972张,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完成率达110.3%。目前,全市共建有养老机构213家,养老床位总量达到36972张。
为进一步问计专家智慧、凝聚发展合力,8月28日,我市举办了石家庄市首届养老产业高峰论坛,论坛嘉宾围绕“大数据养老产业分析”“适老辅具需求分析”“如何提升养老机构标准化、规范化运营管理”等当前养老服务的堵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通过养老论坛,有力推动了全市养老业向品牌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为了做好养老宣传,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及时传递到百姓中去,市民政局与石家庄电视台达成合作开办专栏《金色年华》(暂定名)协议,从2020年开始,每周一期每期8分钟,全年不少于48期。从今年11月中旬起,正式开通“12349”和“966885”两部为老服务热线,专门受理解答养老服务方面的政策和疑问。
“养老院挺好的,但我还是希望能在家门口解决养老问题。”这是许多老年人的心声。面对如此迫切的需求,发展居家养老势在必行。2016年以来,我市先后制定了《石家庄市社会福利设施规划》和《石家庄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方案》,在建设用地、设施场所、平台搭建、购买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细致规划,加速推动全市养老产业整体布局。经过近三年时间的艰苦努力,全市共建成750平方米以上综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0家,标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42家,基本实现了街道全覆盖,建设小微型嵌入式社区照护中心12家,社会效果良好。至此,主城区养老服务设施网格化布局基本完成,老年人聚集区域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紧缺局面得到有效缓解。
“这里有专业的医疗服务,齐全的硬件设施,不用出小区就能享受到这么好的养老服务,真是太满意了。”桥西区振头街道综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一位老人说。随着老年人数量的逐年递增,衍生出对养老和医疗服务的庞大需求。为此,我市积极探索养老服务供给模式,逐步完善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供给由单一向多元转化,涌现出一批批居家养老、医养融合的养老品牌。
为了进一步完善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我市从今年9月份开始,将市内六区具有本地户籍且入住市内六区养老机构的“六类”老人(60周岁及以上的特困人员、低保家庭老人、社会孤老、重度失能老人、9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和计生特殊家庭老人)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这一新政策的出台,已惠及到852位困难老人。
在省民政厅组织开展的养老机构星级评定活动中,我市109家养老机构申请参评。最终,获得五星级荣誉称号1家、四星级荣誉称号4家、三星级荣誉称号19家、二星级荣誉称号20家,获评数量占全省四分之一。我市民政局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在金、银、铜牌等级评定工作中,共评出金牌16家,银牌17家,铜牌12家,有力推动了我市养老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民有所需 我有所应
民政工作,一头连着百姓,一头连着政府,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哪个地方遭受了自然灾害,哪家因病出现了困难,哪里就有民政人的身影。而民有所需,我有所应,扶危济困,兜底保障已成为民政干部的庄严承诺。
一是根据“年增长系数10%”的要求,持续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今年我市城市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610元调整为最低671元(8052元/年),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年4400元调整为最低4842元,充分发挥了社会救助脱贫攻坚的兜底保障作用。二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的指示精神,市民政局根据省厅会议精神,对低保人群进行了适当扩面。截至10月中旬,全市农村享受低保对象人群达130139人,比7月份增加40267人,保障率由年初的1.6%达到2.48%,其中贫困县农村低保率达到2.8%以上,非贫困县(市)、区农村低保率达到1.8%以上,使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全面增强。三是将农村困难群体和政策边缘人群纳入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动态监测范围,防止因病因急滑入贫困群体,影响脱贫攻坚成效。
“逐步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认真落实好残疾人低保、临时救助等救助政策。”这句话饱含着对我市残疾人的深情。及时对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进行调整。其中,低保一、二级残疾人生活补贴为每人每月75元,市内六区及新三区、正定新区护理补贴调整为每人每月100元-200元。截至2019年9月,我市共有11354名残疾人享受到两项补贴。
2019年8月,市民政局联合相关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情况摸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下一步我市将尽快建立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制度,实行“以居家照护为主,日间照料和集中照护为辅”,充分满足贫困重度残疾人不同照护服务需求。
分类施救 应助尽助
流浪乞讨、生活无着人员、精神患者、无亲属供养人员分类施救,应助尽助,哪里有弱势群体,民政工作人员就救助到哪里。
位于我市福凯路上的市救助管理站内被救助人员的宿舍里被褥整洁,登记区、洗漱区、观察区各功能区俱全,一个个被救助流乞人员的温暖故事在这里发生。市民政局坚持定期开展街面巡查救助,对流浪乞讨人员及时发现、快速救助。
社会救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防线,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流浪救助工作作为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存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一项重要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21个部门为成员的市级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条块结合、街面巡查、分类施救、落实责任等有效办法,使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有效救助。
每逢节假日或恶劣天气,我市都要组织实施救助行动,通过街面巡查、援助食品、棉被等措施,确保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安全。通过DNA比对、人脸识别、今日头条等寻亲手段开展寻亲工作,成功率由原来的百分之十几上升到百分之四十以上。此外,救助管理机构还以“大爱寻亲,温暖回家”为主题举办“开放日”活动,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公众知晓度,让公众真正了解并参与救助管理工作。从2019年1月到8月底,全市救助量为19508人次,共发布寻亲信息380条。其中,寻亲成功159人,成功率达41.84%。
倡导新风 文明祭祀
殡葬管理是我市为民服务解难题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单位,面对特殊服务群体,殡葬干部职工始终遵循“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努力营造文明、贴心、便民、利民的服务环境。
为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破除丧葬陋习,10月16日市民政局会同市文明办、市公安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石家庄市文明祭祀管理暂行办法》,把殡葬移风易俗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每年清明节期间,市民政局都要举行以“文明清明、绿色清明”为主题的公益节地集体落葬仪式,倡导并促使更多人加入到“节地生态,保护环境”群体中。通过文明低碳祭扫方式,引导群众逐步从注重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以精神、文化传承上来。
为有效解决我市殡葬领域的突出问题,市民政局提出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高标准建设一座市级公益性墓地,即“石家庄市生命文化广场”的大胆设想,目前已列入规划。
为改善殡仪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市委、市政府2020年拟投资1.2亿元对殡仪馆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对火化、焚烧设备进行环保改造,以彻底解决火化污染物排放问题,为全市消除雾霾、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巨大贡献。
四十多年来,我市殡葬服务事业始终紧跟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步伐,一步一步朝着保障群众、逝有所安的民生要求迈进,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民为邦本,本固国宁。养老机制的不断完善、低保家庭的柴米油盐、特困供养对象的冷暖起居、流浪街头的弱势群体、殡葬服务的最后一程……民政工作多而庞杂,影响面却深而厚重,覆盖对象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所做的却往往是最基本的小事。但无论面对多少困难繁杂,石家庄民政人始终将初心记心间,民生放在首位,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一位群众的身边,将兜底保障网织得更密、编得更牢,“民生温度”升得更高,为全市群众兜住更多的幸福。
民政人的民生成绩单
●截至10月底,市内8区已完成新改扩建养老床位3972张,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任务,任务完成率达到110.3%。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750平方米以上综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0家、标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42家,基本实现了街道全覆盖;建设小微型嵌入式社区照护中心12家。
●在省民政厅组织开展的养老机构星级评定活动中,我市共有109家养老机构申请参评,最终获五星级荣誉称号1家、获四星级荣誉称号4家、三星级荣誉称号19家、二星级荣誉称号20家,获评数量占全省四分之一。
●我市首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级评定中,首批86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参加评定,共评出金牌16家,银牌17家,铜牌12家。
●截至10月中旬,全市农村低保对象已达130139人,比7月份增加40267人,保障率达到2.48%,比7月份提高0.77个百分点。
●全市农村低保率由年初的1.6%达到2.4%以上,其中贫困县农村低保率达到2.8%以上,非贫困县(市、区)农村低保率达到1.8%以上。
●从2019年1月到8月底,我市救助量为19508人次,共发布寻亲信息380条,寻亲成功159人,成功率达41.84%。当前在站总人数319人,其中站内照料118人,站外住院183人,站外托养1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