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詹成付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诗经》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再到严复“故居今而言救国,在首祛此贫”的期盼,“小康”成为中华民族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恒久守望。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用“小康”描述中国的发展愿景:“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小康”,这一饱含深厚文化底蕴、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美好愿景,由此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醒目路标。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把全面小康的里程碑树立在复兴之路上,使“小康”这一悠悠吟唱,穿越千年风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变成了现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又一伟大功勋,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夙愿,其重大意义是多方面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中共中央办公厅7月3日发出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深入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的比较中,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意义,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充满信心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继续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人民群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本质的价值特征。1952年、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679亿元、3679亿元,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达到101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目前正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已达13.6亿人,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四分之一来自中国,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建立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跃升的基础上,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77.3岁。1956年和1978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98元和171元,2020年已达到32189元。今天,不仅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早已进入了历史博物馆,而且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许多家庭梦想获得的“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改革开放后许多家庭渴望拥有的新“三转一响”(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也已成为历史,普通家庭已从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跨越,高品质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幅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鲜明特质。今天,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6.7平方米和8.1平方米基础上,增加到2019年的39.8平方米和48.9平方米,“安得广厦千万家”成为现实;农民群众“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成为现实,城市公共电汽车、轨道交通等客运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网约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分时租赁等新业态不断涌现,给群众生活带来方便;3.8万公里高速铁路、16.1万公里高速公路、241个民用机场,给群众出行带来快捷。与此同时,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人们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多,百姓生活越来越舒心:户籍改革、积分落户、随迁子女“异地高考”,让进城打工的农民获得起点公平;商事制度改革,“零门槛”注册、“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强大活力;身份证领取“跨省通办”、残疾人福利两项补贴“跨省通办”、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等多个异地办理纾解着群众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痛点和堵点;药品集中采购、药价大幅下降,给百姓带来更多实惠;司法改革深入推进,公平正义的阳光洒遍神州大地。许多调查表明,生活在当今的中国,群众的幸福指数是最高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锻造了一条增进社会安全感的中国之道。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独特标志。从世界历史看,现代化的过程孕育着动荡,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都会遭遇许多矛盾和挑战。有学者指出,中国的成功不在于中国没有矛盾、回避问题,而在于把人放在发展中的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人民立场,不回避问题,及时发现、有效应对矛盾、风险和挑战,这是一条有效的成功之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着力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解决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使党心凝聚了、军心稳定了、民心收拢了;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线民生建设,全方位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既时刻警惕“黑天鹅”,又积极防范“灰犀牛”,有力促进了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最高位置,团结14亿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都予以及时救治,不放弃每一位病患者。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我国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率先复工复产复学,成为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0年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3%),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今年以来我们又创造了新冠肺炎疫苗注射史上令人刮目的“中国速度”。人民群众从无数事实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风雨来袭时最坚强的靠山,社会主义中国是人民群众最安全的避风港。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犹如一座高高耸立的历史航标,回头看是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奋斗之路,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往前看是谋求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实现民族复兴的光明之路,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争取更大光荣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