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支持Ipv6
         
        综合要闻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数据发布
        美丽石家庄
          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文件 >> 政府办公室文件 >> 2015年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石政办发〔2015〕45号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石家庄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市

        建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石家庄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市建设规划(201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11月11日

        石家庄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市建设规划(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决定》,加快推进石家庄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市”建设,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成效

        2012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石家庄市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市”。近年来,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抓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目标。

        (一)中医药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市政府召开“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市”建设启动大会,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领导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每年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和投入,“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累计补助中医专项经费1.2亿元。结合卫生计生机构改革,各县(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均成立了中医药管理科室。

        (二)中医药网络建设实现突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加强,132个乡镇卫生院和5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国医堂”,74个乡镇卫生院设置标准化中医科,1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国医馆”,1020个村卫生室创建成为中医药特色示范村卫生室,形成了功能完善、全国领先的“一堂一馆”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

        (三)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幅提升。5个县(市)、区创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中医专科32个。对5350名基层中医药人员进行培训,以师带徒的形式培养129名中青年中医药人员,146名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5%的乡镇卫生院、92%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四)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明显完善。全面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率分别达到52%和53%。深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开展区域中医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石家庄市中医医院建成“治未病”中心,14个县级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五)中医药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着。以破除“以药养医”为重点,15个县级中医医院全部推行综合改革,10个县级中医医院设立“名医堂”。5个县(市)开展中医药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以石家庄市中医医院为龙头,联合部分县级中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建了中医医疗联合体。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多元化办医格局基本形成。

        (六)中医药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深入开展以“大医精诚”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教育,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乞国艳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树立为先进典型。石家庄市中医医院创建成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3个县级中医医院被确定为“全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组建中医药养生保健讲师团,广泛宣传普及中医药保健知识,受益人群达120万。

        二、形势分析

        “十二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市”建设取得显着成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十三五”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入攻坚期,中医药事业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变化、新特点,对于加快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趋势

        ——中医药功能定位愈加明确。中医药作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365bet体育在线主页_365完美体育官网_365bet体育投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五种资源”的功能定位,必将充分激发和释放中医药的活力和潜力。

        ——中医药历史方位明显清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发展正处于能力提升推进期、健康服务拓展期、深化改革攻坚期和政策机制完善期。“四期叠加”的历史方位,决定着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势”。

        ——中医药服务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服务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中医药“治未病”理论不断深入人心,中医药的优势和生命力必将进一步凸显。

        (二)面临机遇

        ——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中医药事业放在改革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来安排部署,《中医药法》立法进程不断加快,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医药事业发展成为国家战略。

        ——中医药在深化医改的作用更为突出。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日益显现,中医药全面参与医改的力度逐步加大,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也将得到解决,深化医改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已经形成。石家庄市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市”建设为契机,重视程度之高、投入力度之大、工作举措之多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构建起了中医药事业发展新模式,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主要挑战

        ——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中医药总体资源不足,城乡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基层人才缺乏,服务能力较低;部分县级中医医院规模较小,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基础设施薄弱;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中医药服务功能不够协调。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诊疗方法和手段单一且分散;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和途径较少,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有待拓展;中医药文化内涵不够丰富,社会认知度还需提高。

        ——中医药发展政策和机制不够完善。中医药统筹协调机制不够有力,缺乏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与利用的政策;中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公立中医医院医改补偿机制不够完善,一些长期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决策部署,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统领,以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为主题,以中医药参与分级诊疗制度为重点,以促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手段,以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为目标,积极探索中医药工作新模式和新路径,充分发挥中医药深化改革示范效应,有效激发并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注重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问题导向,探索实践。立足影响和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难点和关键问题,加强探索,力求突破,为充分释放中医药服务潜力和活力提供实践依据。

        ——先行先试,改革创新。遵循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律,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维,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中医药体制机制。

        ——突出重点,统筹规划。以政策机制创新为重点,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推进中医药事业“六位一体”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才队伍素质显着提升,政策和机制明显完善,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文化品牌基本形成,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创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城市,率先成为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和创新成果。

        四、重点任务

        (一)探索创新中医药医疗服务的有效模式

        建立健全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医堂”内涵建设,突出中医全科服务能力和“一站式”便民服务,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创新中医药诊疗模式,在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综合诊疗和多专业一体化诊疗平台建设。完善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机制,启动综合医院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探索建立中医医疗机构养老病区的建设标准、出入院标准、服务标准、评价制度和评价指标。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完善康复服务标准和规范。开展中医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机制、工作内容与方法的研究和效果评估,形成成熟模式并推广应用。专栏1中医药医疗服务模式建设项目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医堂”升级提标:配备中医诊疗设备,推广中药验方,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创建100个中医药特色优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2000个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2.县级中医医院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重点加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推拿、骨伤、肿瘤等中医特色专科和临床薄弱专科、医技科室专科建设,实现省级和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全覆盖,提高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3.多专业一体化诊疗平台建设:在市、县中医医院开展中医临床诊疗中心建设,改善诊疗服务流程,组建多专业人员参与团队,开设50个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平台,为患者提供多种技术和手段的中医药综合治疗。

        4.省城名中医馆建设:结合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依托石家庄市中医医院建设省城名中医馆,设置“国医大师”工作室,提供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

        5.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在2所综合医院开展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工作,在50%的综合医院建设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的“名医馆”,创建一批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6.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选择1-2所县级中医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延伸提供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7.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建设试点:以PPP形式在1所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康复中心,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辅具服务,在一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康复治疗区。

        8.中医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创建:在市、县中医医院推行中医优质护理服务,创建50个“中医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

        (二)探索促进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途径

        加快建设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创新中医药特色优势与健康管理相结合的机制。探索开展中医慢病管理、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孕妇学校中医宣传教育、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中医干预、中小学生近视中医预防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探索开展运用中医药防治在校学生和老年人等易感和聚集人群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研究制定服务标准、内容和流程。探索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机构构建中医预防保健与公共卫生融合的平台。研究中医药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结合的流程和规范,提高家庭医生中医药服务技能。研究制定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标准,探索规范化管理模式。专栏2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在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立“治未病”中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治未病”指导室,开展中医健康体检,提供规范的中医健康干预服务。

        2.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乡镇)创建:从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养生、中医药文化入手,创建100个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乡镇),采用中医药手段对居民进行连续性全程健康管理。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医预防工作力量,明确工作职能,制定服务规范,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和传染病预防保健服务中的作用。

        4.妇女儿童中医健康保健和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依托妇幼保健院建设一所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市级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开展养生调理、健康咨询、药膳食疗等服务。依托市中医医院,建设一所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

        5.家庭医生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医药服务内容、流程和考核标准,对1000名家庭医生开展中医药知识培训,中医药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

        6.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化管理试点:对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服务人员、服务项目、服务流程等进行规范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化管理率达到30%。

        7.健康指导员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宣传培训:发挥基层卫生计生服务网络优势,创新中医健康教育方式,对10000名健康指导员开展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培训,通过健康指导员向群众进行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宣传。

        (三)探索深化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体系

        以中医药文化素质高、临床实践能力强为导向,创新中医药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制度和模式,建立定向培养、按需培养、持续培养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体系。深化中医师承工作,强化“西学中”教育,推进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面向基层开展多层次本土型人才培训,开展农村定向中医学生培养。充分发挥县级中医医院的作用,采取理论培训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人员服务能力。探索开展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工作。开展中医医师多点执业,完善“首席中医师进社区”制度。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引导鼓励中医药人才扎根基层,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临床能力强、适宜技术应用熟练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专栏3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项目1.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养:确定2所省、市中医医院作为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基地,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200名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力争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占基层中医师总数的50%。

        2.“西医学中医”培训:委托河北中医学院,每年选拔100名医务人员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纳入继续医学教育。

        3.基层中医药技术骨干培训:利用5年时间,选拔500名优秀乡村(社区)中医药技术骨干到石家庄市中医医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临床实践培训,提高对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中医药诊疗水平。

        4.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试点:选择1-2个县(市)开展试点工作,完善岗位设置,改革招录办法,新招录专业人员均由县级中医医院管理,全部进入乡镇卫生院工作。

        5.农村定向中医学生培养:按照“村来村去”的原则,招录一批农村高中毕业生到河北中医学院进行为期两年的集中学习,毕业后经考试合格纳入乡村医生管理。

        6.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70个名中医工作室,做好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工作,以师带徒的形式,培养基层中医临床实用人才。

        (四)探索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的有效举措

        完善投入补偿机制,落实对中医药的投入倾斜政策。完善中医药价格机制,研究出台中医预防保健及社会养生保健服务收费标准,合理调整中医适宜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完善中医药医保机制,在总额控制、单病种付费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研究制定鼓励提供和利用中医药的政策。完善中医医疗联合体运行机制,探索中医药县乡一体化管理模式。健全“西学中”人员准入机制,对经考核合格的人员,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中医药服务。开展“互联网+中医药”试点工作,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放宽市场准入,对社会资本举办仅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诊所、门诊部不作布局限制。专栏4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项目1.中医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改革试点:选择2-3所公立中医医院,明确财政补偿倾斜政策,使中医医院床位补助达到同级综合医院床位补助标准的1.5倍,对推广使用中医药和中医适宜技术的医疗机构财政给予专项补贴。

        2.中医优势病种付费方式改革试点:选择2-4所公立中医医院推行中医优势病种付费方式改革,结合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确定不少于10个中医优势病种,实现同病种、同费用。

        3.新农合中医药服务支付方式改革:遴选一批慢性疾病中的中医优势病种,实行门诊中药饮片、中医适宜技术按新农合住院政策比例报销。

        4.中医医疗联合体建设:完善以石家庄市中医医院为龙头、部分县级中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成员的中医医疗联合体,强化技术帮扶,开展双向转诊,促进优质中医资源向基层流动。

        5.“互联网+中医药”试点:在2-3所县级中医医院开展信息化建设试点,中医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医堂”实现互联互通,开展远程会诊、预约诊疗、双向转诊等工作。

        6.中医药服务绩效考核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在绩效总额控制前提下,对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中医药服务予以绩效倾斜。

        (五)探索培育中医药文化品牌的有效载体

        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大众传播,创新中医药文化校园传播模式,进一步延伸中医药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依托“12320”公益电话等资源,开发中医药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中医药新闻资讯、政策法规、养生保健、医疗资源等信息,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渠道,提升广大群众的中医药文化素养。加大各级医疗机构中医药文化建设力度,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征。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文化积淀,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探索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模式,培育一批集中医特色医疗、国医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专栏5中医药文化建设项目1.中医药文化大众传播工程:深入开展“六进”巡讲活动,在100所中小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校园传播,以动漫形式创作中医药文化公益广告片,推广太极拳、八段锦等项目,群众中医药文化知晓率达到85%。

        2.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医院创建:围绕培育医院核心价值体系、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体系、优化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在县级中医医院创建一批“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医院”。

        3.李皋学术研究和保护:建设东垣遗址公园,筹建燕赵中医药博物馆和李皋纪念馆,成立李皋研究学会,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遗产。

        4.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引入中医药健康理念,把新乐伏羲台、石家庄植物园、藁城国御温泉等打造成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中医药特色健康旅游示范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市”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相关工作,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落实政策措施,形成目标一致、领导有力、互动共进的工作机制。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依托京津中医药人才、技术、管理优势,拓展合作交流渠道,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精准实施。强化“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市”建设顶层设计,明确主攻方向,细化政策措施,实行年度分解,认真抓好落实。对重点建设项目逐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科学合理、导向明确的考核评估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阶段评估,及时总结改革试点的做法进展、成效经验,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规划,确保改革试验工作取得实效。

        (三)推进法治管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市”建设。出台《石家庄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条例》,保障中医药事业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完善中医药改革发展重大决策的程序和责任。建立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监督体制机制,探索发展规范化、专业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第三方认证,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

        (四)营造良好氛围。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提高全社会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市”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全面宣传推广中医药,使广大群众更多地了解中医药、接受中医药、支持中医药,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切实关心和爱护中医药人员,选树先进典型,弘扬新风正气,凝聚起推动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关于本站|网站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石家庄市电子政务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1301000003
        冀ICP备20013865号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1704号